5月4日,迎来了北大120周年校庆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一代伟人马克思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航向。“五四”,注定是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同一天,在南国的闽西永定一中,由黄恒振老师捐建的“桂园书屋”教师阅览室揭牌仪式隆重举行。龙岩市委原常委、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江棣章,龙岩一中原校长林群,永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熊明,永定一中校长游远新、党总支书记廖旺华,永定一中原校长范德华、简焕镇等参加了揭牌仪式及座谈会。福建日报社、龙岩电视台、闽西日报社等媒体特派记者前来采访。
这是一次文化的盛会,播下的读书的种子,必将在来年的凤凰山麓开花结果。一代名师黄恒振及其捐赠藏书,成为新时代文化和精神的标杆,载入了永定一中辉煌办学的史册。
座谈会上,江棣章、林群、熊明等纷纷畅谈与黄老师的交往,盛赞他的人品和才学。我初识黄老师,是就读永定一中高中时。黄老师是我这一届理科班的物理老师,虽没教过我,但他的儿子黄国凡是我的同班同学。国凡的作文写得好,经常当作范文在教室张贴。从同学的介绍了解到,国凡家学渊深,父母毕业于南京大学和福建师大,我的内心无比崇拜和向往。
1992年我从师大毕业回到永定一中工作,正式与黄老师有了接触。前面几年,他为永定一中少年大学生的培养呕心沥血,成绩斐然。工作两个来月,学校组织教工征订新年度的报刊。那时,我血气方刚,怀有梦想,订了《中国日报》、《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好几种报刊,花了不少银子,心中预估在学校老师中肯定算多的。没想到,交单时,收发室吴巧春说,“你订的钱连黄恒振老师的一个零头都不到,黄老师每年要订一万多元的报刊”。听后,我好惭愧,但心中不免有点疑惑,他的工资就是拿来买书?
有个周末的傍晚,路遇黄老师,他邀我到教学楼五楼的房间聊天。百闻不如一见,这回我信了。他的房,满间都是书,报刊装订得比图书馆的还规整,真是个爱读书、爱买书、爱藏书的教书匠!
黄老师也常到图书馆借书,我任馆长后利用全国新书目进行征订,采购的书既新又有品位,黄老师就爱这款“菜”,借了不少。调到龙岩一中后,他还留恋在永定一中能借到好书的年月。
1996年,我老家村庄的大桥在“八八”洪灾中被冲垮,需重建,村干部余万龙和我父亲曾找时任副县长的黄老师的爱人丽明阿姨帮忙。看到农村的人做事不易,黄老师和丽明阿姨很热心,协助做了不少好事,还特地带着三个孩子来到我老家看看,执著读书的人内心特别的善良,给人阳光般的温暖。
后来,黄老师虽离开了永定一中,但还时时刻刻关心着母校。每编撰、出版一本书,每撰写、发表一篇文章,都要亲自或托人送回永定一中,我在办公室工作,总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饱览一番。当然,据闻他的藏书也与日俱增,一如初心本色。
退休后,黄老师选择从中心城市“隐居”老家——湖坑奥杳,也把数万藏书搬回了乡村,在我看来,在阡陌碧畴中竖起文化的大旗,这是一种难得的坚守,因为,唯此,文化的根才不致淹没在物欲横流的尘世。
2008年9月的一个周末,简焕镇校长获悉黄老师退休去处后,邀上马元灿副书记、我和黄秉昌老师及家属,一同前往湖坑奥杳,受到黄老师的热情接待。黄老师盖的小洋楼,实际是一幢藏书楼,连楼名都叫“桂园书屋”,可以想象,在桂花树下看一本书,与智者对话,与仁者会心,是一番怎样的惬意。爱读书的人那份简单的诗情和追求极致的韧劲,在文化日益逃离的乡村,显得那么耀眼,又那么的孤独。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过,书是拿来用的,必须为人找书、为书找人。黄老师除了在乡村中寻找书的阅者外,还想到了让母校永定一中享用他几十年的藏书。于是,黄老师前年表达了向永定一中捐书的意愿,游校长代表学校欣然接受。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桂园书屋”终于一露真容,掀开了她美丽的面纱。在游校长的授意下,我挑选网购了几百册教育类最新著作充实“桂园书屋”。
“桂园书屋”教师阅览室的揭牌,赋予了黄老师捐书者的新角色,由此他丰满了付出全部心血的阅读人生,实现了共飨典籍的文化理念,当然,他更愿意看到的是,人类文明和时代精神在永定一中教师的手中得以一代代传承和光大。
若此,幸哉!
(注:照片由黄秉昌老师提供)